纪念周恩来邓颖超结婚100周年 | 周恩来邓颖超的恋爱与婚姻

纪念周恩来邓颖超结婚100周年 | 周恩来邓颖超的恋爱与婚姻

点击⤴关注“性别研究视界”

【编者按】2025年8月8日是周恩来邓颖超结婚100周年纪念日。1925年的今天,周恩来与邓颖超结为夫妻。从此,两人一生相伴50余年,不离不弃,相濡以沫,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佳话。

一起来读读邓颖超大姐曾经的自述

↓↓↓

与恩来相识相知

1919年我在天津女子师范学校读书,恩来在日本留学。他好像是在一九一九年四月回国的。《雨中岚山》那首诗就是在那个时候写的。当时我和恩来并不认识,不过在他回国前我听说过有个叫周恩来的青年。有一天,女师开会抗议山东的马良杀害学生。会场主席台旁边有几个人,其中有个身着说不上是蓝色还是绿色长衫,穿着白鞋,戴着鸭舌帽的青年站在上面。台下有人说那是周恩来,我才知道。女同学中间对他议论较多。我当时对他印象不错,但没接触过。后来学生中组织了“觉悟社”,我们都是成员,开始接触就多了。他在“学生联合会”编《联合会报》,我做学生工作。当时我看到他跟别人讲话很多,话很长。而我那时还像个少女,他对我讲话就比较少,而且话很短。在那时的封建社会里,封建意识很厉害,男女授受不亲。我们学生当时相约,在学生运动中不恋爱,不结婚,否则会给后人添麻烦:当时有20人都表示了这个态度。当时的周恩来宣扬独身主义,他还发表过这类论文,后来找不到这类文章了。

1921年春,周恩来(左二)与他的入党介绍人张申府(右一)、刘清扬(右二)夫妇及好友赵光宸(左一)在柏林万赛湖留影

那时,我的婚姻观也还未确立。在我十几岁时就受封建社会的压抑,那时要求妇女大门不出,二门不迈。我对这些封建束缚十分不满。我当时一看到乘花轿的妇女,就想这下她可就完了,与其这样,不如一辈子不结婚好。但我后来又想,总是一个人就会感到孤单,就找了两位女友。但后来又想,总不能老是和女友过一辈子吧?于是就想到结婚。这是一辈子的大事,我想一定要慎重。在找对象时,脑子里也要有一个素描的轮廓。到了1920年,我逐步有了点唯物思想,觉得一个人是需要结婚的,女的还是需要结婚的,至于我当时选择对象的条件,今天就不讲了。当时恩来的一些方面符合我选择的条件,但我们还没有相爱。他在法国,我在天津,一直有通信。到了1923年,有一次他在信中表露了思想感情,而我并没有注意。因为同恩来一起去法国的我的一位女友同周恩来关系不错,我没理会他是对我表露的感情。后来信写得越来越明白,对我提出了要求,要我回答。他还告诉我,他认识的那个女友由于政治上不合,已分开了。我看到信后,心中明白了,但我答复得慢,因为要征求我母亲的同意,晚了两个月。他来信很频繁。从这一年(1923年)我们确定了恋爱关系,到1925年,这期间他来信很少谈爱情。我们相互谈中国的命运。周恩来回国后我去广东,我们结婚了。我们的婚礼废除一切旧俗,未搞什么仪式。在新中国成立十几年后,有一次说起往事,恩来说我当年在天津一次集会上最先站起来讲话。两个大眼很引人注意。

我和恩来的红娘

书目文献出版社嘱我为本世纪(20世纪)20年代名女作家石评梅作品集题写书名,立即在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件难忘的往事。在二十年代,大革命时期,我已知高君宇(名尚德)同志是我党北方区委员会的负责人之一,主管宣传工作,但未见其人。那是一九二五年一月,高君宇同志在上海参加我们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,返回北京的途中,他特地在天津下车,到我任教的学校里看望我,因为,他受周恩来同志的委托来看我并带一封信给我,这样我们有缘相见,一见如故,交谈甚洽。高君宇同志和周恩来同志是在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相识的,两人欢谈甚深,彼此互通了各人的恋爱情报,于是高君宇同志做了我和周恩来同志之间的热诚的“红娘”,而恩来同志又做了我得见君宇同志的介绍人。我和君宇同志的那次亲切的会见,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他是一个温和而又沉着,内心蕴藏着革命的热情,而从外貌看上去也为成熟的青年。

1982年7月,邓颖超为《石评梅作品集》作序的手稿修改稿

在同年的3月间,我正在北京参加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的时候,突然听到君宇同志逝世的噩耗,深为悲痛,极想能够见到他的情人——石评梅女士,给子安慰。数日后,在北京大学旧址法学院的礼堂,举行高君宇同志的追悼会。由赵世炎同志(中共北方区委员会负责人之一,主管职工和宣传工作,一九二七年国共两党分裂后,七月在上海被捕遭杀害)主持,我去参加追悼会,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和迫切的愿望,希望能够见到女作家石评梅。但是那天很出乎我的意外,评梅女士并没有参加追悼会,可能因为她悲痛过甚而不能参加。但是,在追悼会会场的正中悬挂着评梅女士抄录的君宇同志自题像(相)片的那首诗,作为她悼念君宇同志的悼词。因为,我和恩来同志对高君宇同志和石评梅女士的相爱非常仰慕,但他们没有实现结婚的愿望,却以君宇同志不幸逝世的悲剧告终,深表同情。君宇同志由于工作关系,一人独居,无人照料,阑尾炎发作后,因耽误时间而恶化以至不救长逝的。从那个时候起,我就仰慕高、石之间爱情和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,总希望能有机会和石评梅女作家见一面,然而,石评梅女士由于失去君宇同志悲伤过甚,约三年后,她自己也离开了人间。我始终未能同石评梅女作家有一面之缘,至今仍引憾事。北京解放后,我也曾与一些同志和青年一代几度到陶然亭,凭吊高、石合葬的碑墓,我向同行的人们讲述了高、石的爱情和革命事迹。由于对高、石俩人的仰慕和同情,缅怀之思,至今犹存。虽我们两对四人,已有三人长逝了,作为幸存者的我,有机会能为《石评梅作品集》题写书名,深感欣幸,故不计字迹拙劣,乐于题写。

恩来选我做终身伴侣

邓颖超访问法国期间,参观当年周恩来留法时期的旧居——戈德弗鲁瓦街17号小旅馆

恩来告诉他侄女,当时他在法国曾经有一个比较接近的朋友,是个美丽的姑娘,对革命也很同情,“但是,我觉得作为革命的终身伴侣她不合适,这样我就选择了你们七妈(指邓颖超——编者注),接着和她通起信来。我们是在信中确定关系的。”我当时坐在旁边,听着恩来的话笑道:“我说呢,怎么到了欧洲你突然给我来信了,还提出这么个问题,原来是这么回事呀。”

在广东结婚

1925年,邓颖超从天津调往广州,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兼妇女部部长。同年8月8日,与周恩来结婚。这是他们的结婚照

1924年恩来从法国回来到广东工作,我在天津也受到反动当局通缉,形势所迫,不能再留在天津工作了,因此党组织决定调我到广东,当时广东也需要人。我和恩来已有5年没见面,1925年我到广东后我们就结婚了。

来源: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(引用自《共和国开国元勋自述丛书 邓颖超自述》,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、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编著,解放军出版社,2014年1月出版)

原标题:《纪念周恩来邓颖超结婚100周年 | 周恩来邓颖超的恋爱与婚姻》

阅读原文

相关推荐